由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想到的
作者:李虹 發布時間:2012/11/28 17:15:18 瀏覽量:
夏天如火的激情還意猶未盡,綴滿果實的秋天已悄然來臨。今年的秋天不同尋常,北京時間10月11日19時,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一位名叫莫言的中國作家幸運地戴上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成為首位中國籍獲獎者。
自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兩位博士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人們都盼望著中國人在本土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50多年過去了,這種期盼似乎變得愈來愈強烈,人們熱議的“錢學森之問”,應該是這種期盼的典型表達。莫言的獲獎,無疑是一個美好而令人欣慰的開端。中國作協祝賀莫言獲獎賀辭中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莫言一直身處中國文學探索和創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鄉土,從生活中汲取藝術靈感,從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命運和奮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獨特的民族風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國文學的想象空間、思想深度和藝術境界!缘墨@獎,表明國際文壇對中國當代文學及作家的深切關注,表明中國文學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通過智慧而勤奮的寫作,莫言終于擁有了一個大宇宙。獲獎消息公布的第二天,瑞典各大媒體幾乎無一遺漏頭版封面都刊登了莫言的巨幅照片,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無數的各類媒體都濃墨重彩地報道了這一消息。在世界越來越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越來越需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時候,莫言以文學的名義,一方面,拉近了中國文學和世界各國讀者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拉近了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文學界的距離,實實在在地證明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正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巴黎首屆中法文學論壇的演講中所說:“文學的目的不是發明橋,但好的文學有資格成為橋,它所抵達的將是人的心靈深處,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
目前國內因莫言獲獎,一切與他相關的東西,似乎都在升值,有報道稱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飆升至120萬元;簽名書在網上加價售賣;高密要重修莫言文學館,發展紅高粱文化旅游;某網店出現特別標注“莫言故鄉”的“高密火燒”和烤雞;某白酒網站打出廣告語稱“莫言作品多有對中國白酒的描寫,可以說,白酒是他文學作品里的一種文化象征”。凡此種種,圍繞莫言開展的“事件營銷”,驗證著文化可以為經濟開啟巨大的想象空間和多樣化的路徑選擇的現實性及“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觀點的可行性。當然,也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功利本性導致人們逐利品性的生長。
由此,讓我想起一個歷史故事。北宋文學巨匠蘇東坡貶官流放到儋州(今海南),一天,他去趕集,東游西逛時,香味悠然直鉆鼻孔,循香尋去,原來是從一個老太的油馓子攤上飄來的。美食家蘇東坡買了一個品嘗,入口酥軟噴香,忍不住嘖嘖夸贊。但他發現攤前買者寥寥無幾,生意清淡,原來是攤位擺在巷尾。于是他建議老太將攤位設在熱鬧的地方去。但老太說她孤身一人年老體衰,沒有力量每天來回搬運攤子,只好在家門前將就了。當得知蘇東坡是大文豪時,她央求他寫幾個字做點宣傳,蘇東坡欣然應承,為老太寫了一首詩張貼在檐下,詩云“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剪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庇谑,隨著這首廣告詩的傳誦,食客紛至沓來,老婦走上致富路。這個故事講的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文化效應或名人效應吧。
優秀的文化成果,必定飽含著顯化的和潛在的巨大社會價值、思想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成功的文化品牌往往和品牌的形象代表人物相關。杰出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成為本國的重要文化符號。比如李小龍成為中國功夫的符號,莎士比亞代表了英國戲劇,海明威促進歐洲接受了美國文學,泰戈爾讓世界認可了印度的詩歌和哲學。正是以這些經典文化為基石梁柱,珙壁穹頂,高階回廊,才造就了世界文化殿堂的博大與精深,巍峨與輝煌。如今我國雖已牢牢占據物質產品輸出大國的地位,但同時卻又無奈地扮演著文化產品輸入大國的角色。莫言成為國際社會認可的文化名家,“在世界工廠之外,如果能讓文學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豈不更有意義”。有媒體這樣評說莫言獲獎。
作家龍應臺說得好,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象力有多么活潑,創意有多么燦爛奔放,它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么旺盛,徹底決定一個國家的真實國力和它的未來”。
作者單位:
文章來源:《烏蒙論壇》2012年第5期 總第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