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畢節模式研究 >> 畢節方言文化在試驗區“三大主題”建設中的張力
                                              畢節方言文化在試驗區“三大主題”建設中的張力
                                              作者: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課題組  發布時間:2018/12/20 16:36:18  瀏覽量:
                                                【摘要】畢節特殊的地形地貌環境、歷史積淀和傳統的社會生產方式,為畢節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自然生態和社會歷史文化土壤,同時也使它承載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信息。這些具有獨特文化意蘊的方言詞匯,在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建設中,潛移默化地顯示出了它的文化張力,這對畢節“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的建設亦有一定啟示。
                                                【關鍵字】畢節 方言 文化意蘊 三大主題 新發展理念示范區
                                                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即原畢節地區,學術上亦常稱為黔西北,為長江珠江之屏障,北盤江、烏江、赤水河之發源地。東接本省之遵義市,南連本省之安順和六盤水市,西鄰滇之鎮雄,北傍川之敘永、古藺,轄七星關區、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金海湖新區等6縣3區,土地面積26853km2,截至2014年末,總人口880.79萬人。畢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方言屬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區,轄區內幾個縣區的次方言皆各具特色。對畢節方言的調查、整理和研究,見于刊載的,始于上世紀80年代,成果主要集中在語音、詞匯及語法方面,這為保存方言語料,推廣普通話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有文化都可在語言中得到反映;文化包含語言——語言屬于文化,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1]。畢節方言,特別是其中的地名詞、俚俗語、諺語、歇后語、格言等特色詞匯,也蘊含著古樸的民俗風情、豐富的民間智慧、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傳統,能夠反映當地的歷史層次,能夠反映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能夠表現當地人們的思想發展意識……。方言的語音、詞匯及語法等內部研究固然重要,而探索方言文化的外部研究,應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但綜觀現有的研究成果,探討畢節方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只偶見于王兆春教授的少數論文,其《畢節地名詞語源系統探析》認為畢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影響了畢節方言地名,并認為畢節方言地名主要有漢語地名和借自少數民族語地名兩個語源。并依明生榮先生的觀點,進一步明確了畢節漢語方言地名具有歷史層次的多元化、空間地域的多元化、漢藏亞語言類型的多元化、地理類型的多元化等特征。該文還對畢節方言文化在古城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論述。[2]然而,把方言研究與試驗區“三大主題”的建設相聯系的,則沒有。
                                                由于受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環境和傳統的生產生活觀念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前,畢節生態環境極端惡劣,土地資源稀少,工業缺失,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人民極端貧困,人口數量卻超過700萬。1988年1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根據當時畢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高瞻遠矚,倡導并推動建立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旨在通過對畢節地區的試驗,探索出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經過30年的建設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18年7月20日,在畢節試驗區建立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3]
                                                試驗區的建設,主要依靠強有力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其中,對各級干部的文件傳達、精神宣傳,主要采用嚴謹科學的語言。而對普通百姓進行試驗區“三大主題”理念的宣傳,之乎者也、陽春白雪似的文縐縐的規范用語可能會使宣傳效果事倍功半,而下里巴人式的語句卻可能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畢節方言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短小精悍的語言形式,反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如何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把畢節建成“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的重要指示,是擺在畢節人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此過程中,及時總結畢節方言文化在試驗區“三大主題”建設發展中哪怕是些微小的作用,也許能對建設“新發展理念示范區”提供些許的啟示。正所謂:群策群力,積跬步以致千里;努力奮斗,聚細沙而成高塔。
                                                一、畢節方言文化在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建設中的作用
                                                鄧小平曾經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痹囼瀰^成立前的畢節,地處烏蒙山腹地,資源豐富然而交通閉塞,因此需要開發;土地貧瘠稀缺而又支離破碎,工業稀少落后而又不成氣候,人口眾多而又極端貧困,因而需要扶貧。試驗區成立后,得到黨和國家以及各民主黨派的大力支持而得以蓬勃發展。但,這是外部因素,試驗區建設發展的成就,也離不開全區人民的艱苦奮斗和熱愛勞動的創造精神。
                                                勞動創造了生活,勞動創造了美。傳統文化中用“精衛填!、“天道酬勤”、“業精于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等語詞,對辛勤勞動者給予崇高的贊譽,用“好逸惡勞”、“游手好閑”、“坐享其成”、“坐吃山空”等等語詞,對好吃懶做、不勞而獲者者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嚴厲的批判,其文化的張力至今不衰。畢節各族人民在山高壑深的土地上生存,形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和熱愛勞動的精神。要“開發扶貧”,要“脫貧攻堅”,廣大畢節人民絕不能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心態,而必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畢節方言中有許多樸素的特色詞匯對此文化意蘊進行了生動的記錄與詮釋。
                                                褒義的如:
                                                 不朝前走,不曉得路陡
                                                不往前走,不知路遠
                                                要想富,先修路<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站內搜索
                                              點擊排行
                                              最近更新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_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流畅_9点的黄瓜视频教程_国产高跟丝袜456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