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
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新型教育形態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物質載體,對高等教育的價值和功能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時代高等教育的資源信息化、對象個性化、模式多樣化、機會公平化、體系終身化、功能社會化的優勢,將有力推動教學改革,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使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有利于推進教育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加快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本科教學改革的重點(圖1)。1.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及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 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教育,推動完善“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新教學形態。2.構建多元協同、應用廣泛、服務及時的高教云服務體系,打造適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需求的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3.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的發展和應用,突破了固有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朝著教學方式混合化、教學資源開放化、學生學習個性化、學習過程社會化的方向轉變。4.支持在線精品課程等優質資源平臺的建設發展,鼓勵教師多模式應用、學生多形式學習,推動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環境。
圖1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融合舉措
二、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交叉融合
強化學科交叉和尋求新的科研范式是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凝練交叉研究的重大方向。加強基礎學科的培養能力,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調整升級,加快培養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高層次創新人才。鼓勵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新興交叉學科,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以優勢特色學科為主體,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整合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圖2)。
圖2促進學科交叉途徑
1.實行目標導向,促進學科交叉的關鍵在于找到好的研究方向,要從國家緊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強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興科學前沿交叉領域的統籌和部署,布局多學科交叉的戰略方向,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2.以實質性交叉為目標,聚焦科學體系中不同知識范疇的共性原理和重大復雜科學問題,推動新興交叉領域取得原創性的突破,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的發展。3.建立學科交叉融合的資助機制和資源配置模式,促進多學科協同攻關。尊重各學科特點,推動深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和新的研究范式,為國家培養變革性交叉科學人才。4.以學科重組產生前沿性領域及引領性方向,建立各學科群有機聯動、相互促進的循環關系,掌握各領域的創新主動權。5.探索基于興趣、應用、數據及算法的混合驅動創新模式,以新的組織結構有效貫通學科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推動創新過程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需求。
三、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
從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來說,專業教育主要承擔“智育”的功能,課程思政主要承擔“德育”的功能。本科學習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要將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具有更寬視野、更大責任擔當、更多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
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好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的教學融合,重點從三方面著手(圖3):1.科學設計教學體系,深挖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將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溫度相結合并進行科學合理地拓展,整體規劃專業課的思政教學要點。2.豐富完善內容體系,修訂教學大綱,注重思想價值引領并將其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教學設計上要充分考量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智慧啟迪幾方面同步提升的實現度。3.保障落實工作體系,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抓典型、樹標桿、推經驗。研究制定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評體系和監督機制。以上三方面相互結合,互為支撐,有利于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圖3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結合的三個抓手
四、科學研究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相結合
科學研究是高層次一流人才培養的基礎,高校承擔著引領科技創新與發展的重要責任,對于學生的培養也應基于此原則。堅持服務需求,成效導向,主動對接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引導學生面向國家需求有目標地開展各項創新創業活動;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強化重點領域創新創業成果的培育與產出,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科學變成技術,再將所學技術通過創新、創業渠道,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實現對社會的價值。
具體實踐中,將科學研究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堅持協同推進,匯聚培養合力(圖4)。1.學校應為本科學生參與科研創造條件,搭建學生科學實踐和創新創業平臺,推動高質量的師生共創,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2.鼓勵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生在專業基礎上有效地開展項目式學習,促進學生將科研實驗、創新訓練與創業實踐相結合,將科研選題與國家目標和市場需求相結合。3.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本科人才培養。4.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與賽事,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發揮“互聯網+”大賽的引領推動作用,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5.教育引導學生注重實學實干,將“干實事”“解難事”“謀大事”“創新事”“長本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深入貫徹,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活力。
圖4科學研究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相結合的手段
五、心理健康教育與挫折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積極探索有效的干預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適當融入挫折教育,增強學生的抗挫力,提升學生直面挫折和挑戰的勇氣與智慧。探索實質性介入學生日常生活的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際遇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交和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挫折教育相結合(圖5)。1.通過常規的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等。2.定期開展挫折教育主題活動等,為學生提供應對挫折的預案和資源,幫助其做好應對挫折的心理準備。3.加強行為訓練,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以增強應對挫折的定力。4.著力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教育引導學生要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在挫折面前保持應有的冷靜,用理性思維提升理性判斷力,承認自己的局限和平凡。5.教育學生用積極的視角看問題,發現挫折和失敗的正向意義,可以把挫折當作增加個人抗挫力的機會。6.要充分尊重學生并給予其情感支持,引導學生在面對低潮、困境時接受情緒并設法讓它流動起來,以緩解身心壓力,同時設法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7.發現學生可能有相關心理問題,要適時予以干預輔導,嚴重時應引導學生去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斷,必要時由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輔導和治療。
圖5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舉措
六、結語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創新體系應以健康的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的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著眼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勇于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應立足于培養一流高端人才方陣,把學科交叉融合作為品質提升的戰略選擇,把產學研結合作為服務社會的必然要求,以保障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決勝未來。
總結起來,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要做到“三個樹立”: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人才培養的對象是學生,要將兼具家國情懷、創新思維、專業素養和全球視野作為人才培養導向目標,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根本要求,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的著力點,建立健全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
2.樹立科學的質量觀
對于高校教師來講,在教學過程中要實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把國際前沿的學術成果和實踐經驗有效融入到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新靈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重視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加大雙創項目和學科競賽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教師梯隊,推動優質資源向本科教育傾斜,努力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水平。
3.樹立堅定的大局觀
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立足于探索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交叉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機制,開設跨學科交叉課程,促進人才培養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許濤.高校怎樣全面推進課程思政[N].解放日報,2019-10-29.
[2]李志義.創新創業教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4(4):5-7.
[3]潘娟娟.從挫折教育視角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J].華章,2011(3):90+109.
[4]張大良.著力推動高校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J].中國大學教學,2016(7):6-11.
[5]呂黎江,陳平.高?鐚W科團隊合作的障礙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8):53-55.